我是潜山人,探秘伊犁,异域风情中的小黑鞋情缘与伊犁人的独特魅力

伊犁 更新于:2025-08-14 09:57
  • 你不来时我不孤
    我是潜山人,去了趟伊犁后发现:伊犁人跟其他地方的人不太一样
    一、伊犁在哪里?我和我的小黑鞋差点迷路
    我记得第一次去伊犁,导航都给懵了,“你是不是想去意大利?”——不是,导航小哥,伊犁它不在欧洲,它在咱们大西北,新疆西部,贴着天山,挨着哈萨克斯坦。作为潜山人,习惯了安徽的丘陵和水库,第一次进伊犁就有种“一脚踏进了地图最荒凉角落”的刺激。那边,天是真的蓝,地是真的阔,要是我家小黑鞋能说话,估计头两天都在喊:“姐姐,我们去哪呀?这脚下的地怎么跟咱家门口不一样!”
    伊犁地势很神奇,两排大山夹着一个盆地,号称“塞外江南”不是吹的。河流把这里冲刷得绿油油一片,草地铺到天边,牛羊比人还多,风一吹,感觉都能把我驰骋西部的野心吹出来。但也别高兴太早,这气候不是潜山那种闷湿灌汤,伊犁的夏天日头大,早晚凉飕飕,忽冷忽热,搞得我每天早穿秋裤晚脱衬衫,防止自己变身“东西方结合的冻美人”。
    二、吃在伊犁:奶茶和大盘鸡,让潜山人怀疑人生
    到了伊犁,不吃点牛羊肉、喝点奶茶,简直像到了潜山不啃辣椒一样不合群。我那次见识了伊犁的“奶茶”,本以为是肥宅快乐水,结果端上来是一碗咸的、热的,还飘着奶皮子,我喝得一脸懵:“这不是早饭搭配萝卜干的粥吗?”伊犁人超爱热奶茶,奶香里带点咸,喝起来比潜山的泡菜汤还豪迈,让我体会到什么叫“西部人的直接和坦率”。
    大盘鸡就更别提了,端出来比我家桌子还大,土豆、辣椒、鸡块混一起,分量感人。伊犁人的饮食就是这么“实诚”,菜品少但肉服管饱。跟伊犁朋友吃饭,刚开始我还装斯文,后来直接端着碗互抢着吃,咔咔几口下肚——这个地方的人对待食物跟对待生活一样,豪爽不拘小节,连吃喝都透着“西部风”。
    三、建筑上的西部情怀,和潜山砖瓦小楼不太一样
    在潜山,屋顶要么青瓦,要么平顶,居家过日子怎么看都务实。但到伊犁,我差点以为自己穿越了:这里的房子普遍矮矮宽宽,墙面是土黄和湖蓝的搭配,院子里必定有葡萄藤和长椅。很多哈萨克和维吾尔族的民居还带着穹顶和雕花,远看像一排排“迷你清真寺”,超有异域风情。要是潜山小区能流行伊犁的院子风格,估计大家下班都坐院子晒葡萄、喝奶茶了。
    还有,每逢夏季,伊犁的街道边总能看到卖馕摊和烤肉炉,移步易景,连空气里都混着肉香和馕饼味。我那几天走路都变快了,闻着香气脚步自带节奏,西部生活就是这么惬意,和潜山的“夜晚喝茶抖擞精神”完全不一样。
    四、方言听不懂?伊犁人的语言小调侃

    在潜山,基本是普通话带点本地腔,顶多有人说两句“皖北话”搅搅气氛。可到伊犁,语言是真多,有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四川话、东北话,连安徽话都有点混进去了。有天在巴扎买羊肉,我跟老板说“便宜点啊”,结果他满口哈萨克语加手势,我全程懵圈,脑子里自动弹出“外语考试”片段。后来朋友介绍才知道,伊犁因为移民多,大家聚在一起说话都是“多国联播”,偶尔还会夹杂点俄语,让人听得一愣一愣,感觉自己是周杰伦,开口就唱“听妈妈的话”。
    但在伊犁,说话就是要豪爽,没必要字句精细,都是情感流露。有次和伊犁大妈聊天,她夸我潜山人皮肤好,顺便学了句“霍拉依”(漂亮),我回一句潜山话,她哈哈大笑:“咱们都是好心人!”那一刻,我真感觉地域和语言在伊犁都能打成平手,“你说你的,我笑我的”,热闹极了。
    五、伊犁的发展变迁,一路见证西部的奔腾
    作为老司机,潜山的发展我见证多了——小山城变成工业镇,村里小路变成国道。在伊犁,这种变化更带感。从过去的马帮驼队,到现在城市高楼、购物广场,伊犁就是“西部版春晚”,每年都有新节目。城市里少了沙尘,看多了绿色公园,牧民进城开起民宿,小姑娘骑马拍短视频,谁说西部不时髦?
    尤其旅游业,伊犁算是新疆的门面啦,有赛里木湖的蓝,有薰衣草田的紫,有果子沟的大桥,连潜山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比不过这景色。当地人变得更开放,也更懂得边疆的价值。全民旅游让伊犁变得热闹起来,大家也变得更包容多元,西部不再只是“遥远的边疆”,而是辽阔、神秘又新鲜的生活场景。
    六、文化里藏着伊犁人的“不同”,我跟着自嘲学做本地人
    走在伊犁的集市,看着不同民族的人说着不同语言,卖着各式各样的西部特产,有种“全世界都在这里集合了”的潇洒。伊犁人的热情和潜山人不一样,后者腼腆拘谨,前者大方火辣——我自嘲自己“潜山制冷机”,到了这儿被大家的热情融化成“西部暖宝宝”。西部的文化基因,就是大气、包容、带点放(fang)飞。有人调侃伊犁人的朋友圈都是“马背上的自拍”和“馕饼比脸大”,可这不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剪影?
    我学着用伊犁人的范儿做事,吃牛肉多了点,走路快了点,连说话都带了点西部腔。伊犁人虽然跟其他地方人不太一样,但不同的风格让西部更有故事——从地理气候到方言饮食,每一份“不同”,都是这片辽阔土地最有趣的注脚。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