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真的说过定都伊犁吗?还是小编胡编乱造

伊犁 更新于:2025-04-17 19:15
  • 非凡轮船hN

    关于孙中山是否说过“定都伊犁”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记录表明孙中山曾明确提出过这样的主张。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定都伊犁”的说法,可能是某些媒体或个人基于对孙中山思想的误解或误传而提出的。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主要围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等目标,并没有关于将首都定在伊犁的具体言论。
    因此,可以认为“定都伊犁”的说法并非孙中山的真实言论,而是未经证实的传言。在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言论时,应当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

    举报
  • 爱在心底

    在我国民国初年的北伐时期,国父孙中山先生就曾对民国未来的国都做出过设想,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统一十八省之后,可都南京;统一满、蒙、回、藏之后,可都兰州;但要扶持亚洲各弱小民族独立,则非都新疆伊犁不可。”



    意思就是,在我们统一了十八省之后,定都南京可保证国家的稳步发展。(这里的十八省指的是当时除满、蒙、回、藏地区外的汉人聚居地,当时共有十八个省份)。

    如果我们统一了满、蒙、回、藏等我国传统的所有疆域之后,定都兰州,是上佳选择。而如果我们国家的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想要扶持亚洲各弱小国家民族独立,将我国声望辐射整个亚洲的话,那么首都就非伊犁莫属了。

    这其实也是中山先生为国民政府未来数十年所做的一个大体规划。

    那么,中山先生为什么特别独钟这几座城市呢?其实这与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地缘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



    东南地区政治、军事核心——南京

    中山先生认为,统一十八省之后可定都南京,这一点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当时属于军阀混战时期,即便统一了我国汉族聚居的十八个省份,各省大多也都是被地方军阀所控制,只是形式上归于中央政府管辖罢了。

    不但不可能给中央上交什么税收,反而还得伸手管中央要钱。而国民政府所控制的省份只有东南沿海的几个省市,财政收入也是全都指望着他们。


    孙中山明白,想要保证军事实力,维持国家安定,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而东南沿海地区甚至整个长江以南的政治、军事核心就是南京,所以他才说出此话。

    而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关内地区之后,也确实按中山先生所说,定都于南京,这才使得全面抗战之前的十年里,国民政府还算保持了基本稳定。

    维护塞外安宁的军事重镇——兰州

    兰州是现今甘肃省的省会,甘肃全省第一大城市,也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但是如果放眼全国,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民国时期,兰州在城市面积、人口数量以及国内外影响力等方面,都无法与北京、南京、上海等全国一线城市相比,自古以来也没有做过我国大一统王朝的首都。

    但是中山先生将它作为民国发展第二步的国都首选,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和对周边地区的政治覆盖来考虑的。


    在中山先生对民国做出的第二步规划中不难看出,其目的是要在统一汉族聚集的十八个省之后,再统一所有我国传统领土的。

    而除了十八个汉族聚集省份外,我国传统的领土中还有满族世居的东北三省,蒙古族世居的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省,回族、维吾尔族聚集地宁夏、新疆两省以及青海、西康两个藏族省份。想要统一这些地区,首都的位置就极其重要了。

    兰州是军事重镇,城市规模虽然算不上特别大,但城墙和周边防御工事做得很足,又有崇山峻岭环绕的天然优势和河西走廊、陕西高原等屏护,算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

    同时,兰州的位置正值内地与西北塞外的咽喉处,无论向蒙古草原出兵,还是进攻宁夏、新疆、西藏等地,都十分便利。


    在“行军基本靠腿”的民国初期,如果从南方,或者北平等地大批量的调兵攻打塞外各处,行军时间起码要几个月不说,光是军费开支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这是国民政府当时根本承担不起的。

    所以直至国民党败退台湾,塞外各处也有很多地方还是处于名义上的归属于中央政府,实际只是军阀自治状态。所以,如果从收复和管制塞外各省的角度上看,孙中山的这一设想倒也是正确的。

    亚欧大陆的中心——伊犁

    伊犁是如今新疆自治区伊犁自治州首府,虽然在新疆,伊犁的城市规模仅仅位居第四,于全国来看,只能算是三线城市,但它却是全国唯一一个下辖地级行政区的副省级自治州。

    之所以伊犁能在如今的中国有着如此高的级别和城市地位,就是因为它是关系到我国西北边疆安宁的军事重镇和对外交通枢纽。


    伊犁与新疆的其它地区不同,气候怡人,水土肥沃,粮食、瓜果产量极高,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这在我国西北所有省份中都是少有的。

    而它的位置又正处于亚欧大陆中心,四周距离海洋都非常遥远,又都是崇山峻岭和戈壁沙漠,地形、气候极其复杂,所以如果按中山先生所想在伊犁建都,在当时的科技、军事条件下确实可以让各列强国家的海、空优势荡然无存,而我国依靠伊犁的地理位置,又可以随时对欧亚各国发兵。

    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候,也可以以水土肥沃、气候怡人的伊犁为大后方,据险扼守,中央政府的安全还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直至有了一定的实力再寻求反攻,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座城市的弊端

    可是,这一设想只是中山先生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出的,他不能遇到到中国未来的走势,更不可能想到仅仅数十年之后的战争已经无需考虑地形地貌和交通环境等优势。

    那么如果以后来的历史进程来推演的话,这三个城市就算不得最适合的选择了。

    首先,民国在中山先生当政时,定都于南京确实是个上佳选择,但他不会想到之后的中日全面战争中,日军就是因为海上登陆使得国民政府慌忙将首都转移到了重庆。


    其次,兰州虽然是战略重镇,有利于对需要征讨的各西北割据势力出兵,但作为首都,抛开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算,也缺乏国际影响力,交通上又无法做到与全国各地紧密连接,所以只能算是一个战争时期比较好的陪都选择,放在和平年代就对国家发展无益了。

    最后,伊犁在当时看来确实是个战略大后方的不二选择,但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首都,他缺乏的还是不止一星半点的,所以说,中山先生的这个设想只是建立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日后的中国,还是比较理想化了。

    举报
  • ahaoo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